|
《1937,延安对话》,尘封80年史料首发。时间:2021-07-24 《1937,延安对话》,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托马斯·亚瑟·毕森在延安短短四天的记录,里面的信息量极其厚重。 在这本不长的对话记录中,作者讲的最多的内容就是一种持久的精神力量——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也就是中国精神的一个独特内容。 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说明了延安精神在中国社会的主导性。 毕森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现实与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并在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袖。 他将这些见闻与采访用铅笔写在两个笔记本上,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奋斗实践。除了文字记录之外,还拍摄了大量照片,记录到许多正值盛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风采。书中这些珍贵的笔记和照片,呈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采、精神信念、理想光芒,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初心。 这些亲身经历,同时也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共产党人的精神魅力和坚定信念所感染和信服,毕森从一名传教士,转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毕森一行从延安返回之后五天,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日战争开始,谨慎地保护了这些珍贵的笔记,只是没有机缘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和面世。毕森回国无法出版此书,但他一生谨慎严密的保护这些珍贵的笔记,只是没有机会出版和面世。 1973年出版这本书英文版,也是在尼克松访华时势推动之下,成为毕森访问延安过了36年,才第一次出版英文版,这些笔记和照片仅于1973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过英文版,之后再未出版。 自从作者毕森到访延安80多年以来,在建党百年能出版这本书,是这些笔记首次在中国出版中文单行本。 在2021年党的百岁诞辰出版这本书,书中真实记录对朱德、周总理、毛主席的风采,看到了当时共产党的领袖们的前瞻性、判断力,这是1937年时的断言。 延安精神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住的是贫瘠的地方,是窑洞。吃的、穿的都成问题,但是在这个队伍里面体现的却是一种民族团结的、有希望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恰恰是在极其贫穷贫困的基础上,在斗争极其复杂残酷的环境下产生的,它引领了中国的精神方向。 《1937,延安对话》是为建党百年献上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好书,是我党在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因其独特的视角以及客观详尽的内容,堪称一部新发现的《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双清松涛 监制:福泉育林 编辑:文海菊香、山水甘源 审校:延河润东、山河不染 来源:中弘网公众号 【中弘文史】 |